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0的文章

第13週教學週誌(地震對地表的影響&岩石與礦物)

圖片
1. 完成投石器班內初選,各班冠亞軍將在下周三進行決賽。 2020 六年級科學週攻城投石器出場序       比賽時間 :12/2( 三 )15:10-15:50 地點 :5F 活動中心 出場序 班級 隊名 隊員 1 601 方解石 子恒、子芯、秉軒 2 602 黃玉 冠穎、 品睿、柏澄 3 603 玄武岩隊 恩加、韋丞、漢鈞 4 604 剛玉 立哲    、秉毅、元貞 5 605 方解石 凱傑、廷謙、凱量 6 606 科學麵不科學 娸佑、睿宏、家睿   7 601 黃金 子言、耀楷、澧鈞 8 602 隕石 聿呈、子弘、御宸 9 603 大理岩 煥宸、鈞傑、晉楷 10 604 黃玉 先泓    、子瑩、冠諭 11 605 頁岩 羿汝、家瑜、辰璇 12 606 TAIWAN NUMBER 1 帛邑、天為、冠霖   2. 課堂 完成自然寶典 P27-34 。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日本地震的過往與今後

探究*學思達研習心得

 20201121探究學思達研習 育英國中  早上場 一早的破冰讓我有驚艷感,菁穗老師準備了雷切實驗器材小物上頭有編號,還有自然而然學思達自我介紹黃卡。引導語:請寫下自己的學校及任教科目和實驗器材間的關聯。依照小物上的編號開始進行自我介紹。分組小活動,用到除法、等差數列、分類,最後以相同性質的實驗器材分配在同一組。我超幸運的,因為在電學組,剛好最近在玩電磁作用。  接下來是彩凡老師的一錠搞定,精彩非凡購物台;猜數字進入探究、繼文老師的大象動起來文本理解,麵包坊科學方法。 中午:越南美食 下午場 瓶蓋 跳動 探究與實作 這堂課的初始設定是國中理化老師,因此,選擇「氣體膨脹」為主題,繪出「數據圖」做為學習表現;在早上自我介紹時發現國小老師及非自然科老師也不少,心想避免「知識的詛咒」一定要讓學生先有成功經驗,再開始探究,因此,除了看影片觀察瓶蓋跳動進行提問;立即進行瓶蓋跳動成功經驗實作任務;剩下的工作就是開始巡迴欣賞各組的探究表現。三組呈現三種不同的操縱變因,第一組選擇水位高度;第二組水的初始溫度;第三組瓶子容積。 流程:1.個人學習(找出變因)2.小組討論(決定操縱變因)3.實驗設計4.繪製表格5.數據分析6.上台發表。7.交叉提問回饋。8.老師總結。 認真的學生是課堂上最美麗的風景,大家能在有限的時間與器材中,循序漸進,反覆測試,找出成功條件。 菁穗收束引導今天的探究歷程,利用3個提問協助大家進行反思,1.最重要的學習、2.開始的行動、3.困惑。 小結 2018年6月4日興大附中學思達研習工作坊,因為輝誠老師的演講,讓我起心動念開始持續撰寫教學紀錄,當年的開始,不知不覺也累積了兩年多的文本;作為教學記錄與分享是不錯的平台。很高興今天的探究學思達研習可以感動公民老師開始準備記錄教學歷程。 對我來說學思達社群是一個讓人感動、心動而行動的社群;因為這裡的老師不怕你學習,sharestart的概念,就是請你盡量作,作了就分享,分享就會收到回饋,回饋就是再精進的動力。 自評: 1.錄製文本(一分鐘瓶蓋跳動影片) 2.設計講義(瓶蓋跳動學習單) 3.做好主持人(溫暖對話、順流程、掌控時間) 當年讓我感動的點,就這樣自然而然呈現了! 夥伴回饋:對於非本科的老師,教學段落可以再切精細,避免控制變因沒有抓好,實驗要再重作。 當下想法:在那個時間點,我覺得時間是足夠的,我選擇看(失誤)發

第12週教學週誌(岩石與礦物及投石器練習賽)

圖片
 流程:1.看課本寫習作。             2.發下岩石礦物,讓各組1號學生將岩石礦物擺放在習作圖上。             3.老師到各組巡視觀察。             4.各組2號學生領取檸檬酸水溶液。             5.各組3號學生在岩石上滴檸檬酸水溶液,觀察是否冒泡。             注意⚠️:第一次2顆石頭:石灰岩和花岡岩;有一組拿到兩顆都會冒泡的石灰岩,在進行第一次排在習作上時沒有檢核出來,滴檸檬酸水溶液效果十分明顯。             注意⚠️:第二次2顆石頭:滑石和石英:在依外型顏色擺放在習作上時,6組有5組放錯;各組4號學生將石頭互相刻畫,發現有顆石頭很容易被劃出凹痕即為滑石,沒有凹痕的是石英。 5號同學再將4顆石頭擺放在習作上,老師檢核確認。6號同學收習作。          心得:我以為辨識兩顆石頭很簡單,透過探究實作發現,對第一次辨識石頭的學生來說是不容易的。因此,岩石礦物辨識教學不要貪多,每次兩顆石頭就可以學習到不同的辨識技巧。 投石器練習賽 流程:1.各組將投石器寫上小隊編號放在前方講桌上,不可以中途取回改裝。              2.請同學在白板計分。              3.每隊可以投球3次。積分可以累計。 心得:練習賽的目的在於向同儕學習,精益求精,觀察各組成功策略與失敗原因。老師可以看到孩子的學習態度與合作關係。

高階、教練探究教學研習-宜蘭場 心得

 20201114高階、教練探究教學研習-宜蘭場 心得 探究課程設計與素養導向評量-林菀如博士、陳佩琪老師 萬事起「頭」難,以終為始的教學設計。早上場真是精彩到不行,有種賺到的超幸運之感,就像拿到武功秘笈打通任督二脈之暢快。原來小學端不斷追求能力,少了點知識獲得;國中端十分重視知識性,能力略顯薄弱。在初階的我是追尋前任經驗設計教案,就是找個有趣的活動,帶入探究實驗,預測、觀察、解釋。到了進階開始刪掉不必要的活動,只抓住一、兩個核心能力;越簡單操作越容易複製推廣。進入到高階,方知評量先行的好處,透過菀如老師的介紹,教學設計就像考駕照一般,考什麼教什麼,目標清楚,標準明確。探究著重於思考技能訓練,教案設計越詳細越精確越好。 課綱是教學的地板,會考的天花板。探究的起點可以是比較,做到有目的的觀察,可以讓每個人先寫學習單,再進行小組討論。避免停止思考。要把學生從不會教到會,可以使用示範實驗。 佩琪老師用「反應速率」帶了一堂探究實驗課,讓我們感受到探究也可以很安靜,安靜才能思考,提升思考智能。目標放在透過數據整理成圖表。流程,1.老師示範,學生比較數據圖差異;2.個人學習單看數據繪圖;3.小組討論修正繪出新的圖表。4.小組分享5.老師總結。 下午場 20201114宜蘭場二階國小場 「不導電麵團」教學演示 進旺老師從「為什麼要教探究能力」帶入我們該教給學生什麼?開啟國小組的探究能力教學體驗。 我先說明「不導電麵團教案設計」的進化與演變,上完6個班級的導電麵團教案,再傳給香霈老師授課的教案修正;接著讓學員體驗不導電麵團探究實驗,這場研習僅有6位國小自然老師,3人一小組,給予的任務是做出「不導電的麵團」;目標很單純的只是想讓學員體驗1.發現問題2.預測3.設計實驗4.操作實驗獲得結果,5.解釋自己的實驗結果。因為是高材生的緣故,並沒有使用很多引導語,學生都能夠自己發現問題,進行修正;透過小組發表可以彼此核對,我最欣賞第一組可以發現第二組很重視控制變因的掌握,實驗流程詳細還有插圖;第二組能給予第一組控制變因上的具體建議。這是探究的魅力,學習的對象不在是單向的老師,而是同儕互動的學習。 這場研習的老師好認真好投入,他們揉麵團的認真程度是真的想做出「不導電麵團」,因此,會不斷嘗試檢核,例如先確認檢視導電筆通電會亮,再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