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教練探究教學研習-宜蘭場 心得

 20201114高階、教練探究教學研習-宜蘭場 心得

探究課程設計與素養導向評量-林菀如博士、陳佩琪老師

萬事起「頭」難,以終為始的教學設計。早上場真是精彩到不行,有種賺到的超幸運之感,就像拿到武功秘笈打通任督二脈之暢快。原來小學端不斷追求能力,少了點知識獲得;國中端十分重視知識性,能力略顯薄弱。在初階的我是追尋前任經驗設計教案,就是找個有趣的活動,帶入探究實驗,預測、觀察、解釋。到了進階開始刪掉不必要的活動,只抓住一、兩個核心能力;越簡單操作越容易複製推廣。進入到高階,方知評量先行的好處,透過菀如老師的介紹,教學設計就像考駕照一般,考什麼教什麼,目標清楚,標準明確。探究著重於思考技能訓練,教案設計越詳細越精確越好。

課綱是教學的地板,會考的天花板。探究的起點可以是比較,做到有目的的觀察,可以讓每個人先寫學習單,再進行小組討論。避免停止思考。要把學生從不會教到會,可以使用示範實驗。

佩琪老師用「反應速率」帶了一堂探究實驗課,讓我們感受到探究也可以很安靜,安靜才能思考,提升思考智能。目標放在透過數據整理成圖表。流程,1.老師示範,學生比較數據圖差異;2.個人學習單看數據繪圖;3.小組討論修正繪出新的圖表。4.小組分享5.老師總結。


下午場

20201114宜蘭場二階國小場

「不導電麵團」教學演示

進旺老師從「為什麼要教探究能力」帶入我們該教給學生什麼?開啟國小組的探究能力教學體驗。

我先說明「不導電麵團教案設計」的進化與演變,上完6個班級的導電麵團教案,再傳給香霈老師授課的教案修正;接著讓學員體驗不導電麵團探究實驗,這場研習僅有6位國小自然老師,3人一小組,給予的任務是做出「不導電的麵團」;目標很單純的只是想讓學員體驗1.發現問題2.預測3.設計實驗4.操作實驗獲得結果,5.解釋自己的實驗結果。因為是高材生的緣故,並沒有使用很多引導語,學生都能夠自己發現問題,進行修正;透過小組發表可以彼此核對,我最欣賞第一組可以發現第二組很重視控制變因的掌握,實驗流程詳細還有插圖;第二組能給予第一組控制變因上的具體建議。這是探究的魅力,學習的對象不在是單向的老師,而是同儕互動的學習。


這場研習的老師好認真好投入,他們揉麵團的認真程度是真的想做出「不導電麵團」,因此,會不斷嘗試檢核,例如先確認檢視導電筆通電會亮,再測試純水不會亮,那問題應該就是出現在麵粉或是沒帶手套的手,多做幾次,確認手洗乾淨隔著保鮮膜揉麵團還會導電,問題就該是出現在麵粉加水上,當麵粉不導電;水也不導電;兩者加起來會導電,就繼續想想,為什麼發出微弱的光芒。查資料麵粉成分(麵粉的主要成分有澱粉、蛋白質、脂肪、水、礦物質以及少量的維生素和酶類。)但是,他們還是很懷疑為何影片中的麵團可以做出不導電的現象。我並沒有說破,我相信多做幾次,或是多看幾次影片,就可以發現其中的奧秘!要忍住不破梗是需要不斷的練習的。這場探究教學演示,重點不在於標準答案,而是提醒學員發現問題,修正實驗設計,並能提出合理解釋。透過尋找答案的歷程,學員不斷核對控制變因及操縱變因的實驗設計,我只是在旁邊提醒實驗多做幾次,才有依據下結論。

當我看到學員的麵團始終發出微弱的光芒,趕緊給予新任務「如何做出使LED發亮導電麵糰?」準備結尾。他們很快完成新任務獲得成功經驗、再比較光線亮度差異。

最後5分鐘說課時間,進旺老師請大家找出這場教學演示需要改進的地方。

「跟著阿基米德的水車轉呀轉」教學演示

玉琳老師透過影片引起動機,便利貼收集變因,學習單引導探究流程,第一組以「水管口切面」作為操縱變因;第二組以「旋轉速度」作為操縱變因。實驗後發表結果是否合乎預期。學員認真的不斷嘗試,希望結果可以符合預測。最後,進旺老師也詢問大家是否需要改進。

最大的收穫是確認寫出一份精確詳實的教學說明書很重要,本身最大的弱點,在於抓住架構,就開始授課,很難呈現模板,方便複製。而我觀察到佩琪老師是以寫劇本的模式,準備教學演示。透過任務單,追蹤小組進度。簡言之,一份好的探究教案要寫的越清楚,越好,盡量達到鉅細彌遺,才算完整。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酒精和汽油誰的燃點較低呢?

2024~第19-20週~期末評量與期末活動

第四單元力與運動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