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9的文章

第五週教學週誌【太陽與生活】

第 5 週自然第一單元活動 3 【太陽與生活】 o 了解太陽對地球生物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o 知道古代利用太陽計時與現代運用太陽能的例子。 叮嚀一 : 太陽方位角和影子方位角一定相差 180 度。 叮嚀二 : 太陽高度角不可能超過 90 度。 你真的知道夏天為什麼比冬天熱嗎?兼談邏輯與分析的重要性 【2009呼叫妙博士生態環保益智本】太陽公公來電囉_1 (陽燧和夫燧) 【2009呼叫妙博士生態環保益智本】太陽公公來電囉_2 (太陽能電池發明故事) 【2009呼叫妙博士生態環保益智本】太陽公公來電囉_3 (太陽能烤爐) 2019-03-24 11:19 PM      標籤 :  典故新解 ,  坐井觀天 ,  觀測天象 古時有個杞國人,白日看風雲,夜晚觀星象,長年不輟。一個冬夜,杞人去地窖拿菜,爬出菜窖的瞬間,看見天上的星星被菜窖口分成一個個固定的圓圈。於是他在高地上挖井,根據不同的井深(就像調節望遠鏡直筒長度一樣), 把天空劃分成大小不同的區域,因為聚焦,看到的星象更清楚。他長期坐在井裡 觀測天象 ,掌握了星象在一年四季中的變化規律。 他的故事被後人廣為流傳,後人嘲笑杞人 坐井觀天 、目光短淺,卻忘記了他坐井是為了 觀測天象 。 距今四千七百年前的陶寺古觀象祭祀台遺址,有13根柱子、12道觀測縫。 從第二個觀測縫可以看到日出為冬至日;從第七個觀測縫看到日出為春、秋分;從第十二個觀測縫可看到日出為夏至日……12道觀測縫,能掌握24節氣的變化規律。 責任編輯:李婧鋮 對於學生的洗腦曲而發想的太陽拳歌詞 1 、 2 追太陽 射出去 追太陽 追太陽     直直去直直去 赤道轉一圈 回來了 回來了 夏至北回 冬至南回 再來一次 沒有記憶,就沒有問題。如果我們不能記住四季有什麼不同,就不會去探究 “ 為什麼會有四季 ” ,如果我們不能記住太陽總是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就不會去探究 “ 為什麼太陽會東升西落 ” 。 沒有記憶,就沒法解決問題。當問題產生之後,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要解決問題,就運用以前掌握的知識。如果沒有地球繞太陽公轉等相關的知識,就不可能瞭解四季更替的原因,如果沒有地球自轉的知識,就弄不懂太陽東升西落的

5分鐘教會折線圖製作

圖片
5分鐘教會折線圖製作

5分鐘教會太陽測量師

圖片
5分鐘教會太陽測量師

2-3不同季節的太陽位置P15

圖片

20190923秋分

http://sprite.phys.ncku.edu.tw/astrolab/mirrors/apod/ap190923.html

第四週教學週誌(數位操作PK模型實作)

圖片
第四週教學週誌 第一單元活動三【太陽與生活】 □ 能從紀錄表學習分析並解釋太陽四季升落的位置變化。 介紹太陽測量師 APP 和 chartistic APP □ 需準備透明量角器和直尺。 本單元會運用到數學測量角度及社會經緯度的概念,用心訂正及複習,一定會有收穫的。 推薦影片 : 【生活裡的科學】 20160331 - 太陽光能多強   最近ipad 車超強手的,所以,關於太陽測量師及 chartistic app 的使用教學,採取借到的班級先上,借不到的改上模型實作。 501 借到兩節課,所以給了複雜版學習單,採 3 人一組合作學習,並完成一分鐘畫出折線圖,順利上傳 501作品 。學生的創意, 有種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之感。 502 借到兩節課,但是遇到 921 全國防災演練,加上上週中秋佳節少了兩節課,所以,給簡單版學習單,一樣採用 3 人一組合作學習,並完成一分鐘畫出折線圖,順利上傳作品,再加上防災演練結束,就地在籃球場, 9:30 實測太陽高度角 50 度。   503 借到一節課,採用簡單版,只測到四季太陽高度角就準備放學了。另外,兩節課用直徑 5cm 保麗龍球繪製三條線,插上小竹籤,模擬地球上的竿子,透過手電筒照射,模擬自轉及公轉,上台分享。 週三下午參加自然科跨校共備研習,地科老師建議球體再大一點。 沒有借到 ipad 車的 504 ,完成自然寶典自學與討論,再加上數位動畫四季軌跡運轉解說。 505 完成自然寶典自學與討論,再加上模型解說搭配四季卡排放,動作很快的組別,超乎我的預期。 506 利用直徑 10cm 保麗龍球繪製三條線,搭配 4 片量角器底座固定在方位盤上,完成地球儀模型,發現部分組別固定量角器的方法比我提供的參考模型還棒。 心得:今年採取 部份 學思達模式編寫的講義,(為什麼是部分呢?因為編講義很燒腦)。 但是做了講義,就發現很好用,例如:部分學生已經自學寫到後面章節了。當然也有需要協助的學生,在分組上,尚未採用經理、教練、球員方式分組。等期中評量結束,再來嘗試看看。

為什麼台灣會有四季變化?

圖片
地球公轉與四季變化 | 國中地科 地球公轉與四季變化 | 國中地科

台中懸日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9-09-05/295134 如何用太陽方位角推測拍攝日期? https://solomo.xinmedia.com/photo/100536-Stonehenge

一分鐘畫好圖表

圖片
2019G5sun上傳區 https://driveuploader.com/upload/tF7PXcLhDX/

太陽測量師三步驟

圖片

第三週教學週誌(太陽位置變化)

第三週教學週誌 第三週自然第一單元活動 2 【太陽位置的變化】,這個單元教導學生學習規畫和製作太陽觀測器,小組合作,準確觀察描述太陽在天空的位置。學習使用藍筆訂正自然練習簿,找出犯錯題目在課本第幾頁,標示頁碼及重點,避免再犯相同錯誤。 觀測太陽的位置變化時 , 要注意哪些事項 ? 建議選定一個好天氣的日子,參考下列方法觀測太陽:   1. 挑選固定地點,指北針確認方位。 最好是四周圍沒有遮蔽的地方 ( 籃球場 ) 。 2. 每隔一段時間記錄一次。 建議每隔兩小時觀測一次,且中午 12 時不可缺少。 觀察竿影方位可以反推太陽的方位和高度角,以表示太陽位置。 太陽觀測紀錄最怕觀測當時遇到烏雲遮日,遙想 10 年前,在台北天文館的帶領下,抵達杭州浙江大學觀測日全食,我們可以計算日全食出現的時間,最佳觀測位置,卻無法預測天氣,記得前一天晚上,所有地科老師,守住電腦天氣雲圖,討論評估要不要移駕換位置,因為厚厚的雲層,心情實在太不美麗了,結果,選擇移駕的友團,隔日遇到雲雨區,維持原地聽天由命的我們,在不甚樂觀的情況下,還是等到撥雲見日的精彩時刻,令人興奮不已。 20090722 浙江大學日全食 今年20190703 日全食 明年 20200621 (日)台灣嘉義也可以看到日環食,真是令人期待。 嘉義日環食 本週心得:今年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挑早上,中午,下午各一個時段到戶外觀測太陽。發現點散瞳劑的學生,還真是不少啊! 9/12 (四) 506 先使用太陽測量師 app ,讀取三個時段的數據,再帶學生到籃球場觀測紀錄,大約 10 分鐘完成。先有數據再測量的好處是可以即時發現操作方式是否有疑問。缺點:都知道答案,為什麼還要去測量。如果學生沒有實際測量經驗,如何體會太陽光和熱,操作時遇到的困難,還有烏雲對觀測的影響。巧遇地震演練,如此大好時機,真想請所有五年級學生開始觀測太陽。 ^_^         504 早上 11:00 測太陽高度角 67 度,中午十二時再測就遇到雲層太厚。 505 觀測同樣遇到烏雲,還好有太陽測量師 app,補數據 真是太方便了!

108上第一二週教學週誌「竿影」

圖片
本學期很特別,第一週只有開學日一天,最後一週也只有一天。所以第一週及最後一週實際上是零進度的。 開學第二天(星期一)收到一個很特別的禮物,「 捷克布拉格天文鐘 」小書。 剛好可以和五年級學生分享!深深覺得這個學生實在是太有心的令人感動。能夠看到天文鐘,想到自然老師,還做成小書,很難讓人不炫耀啊!最喜歡的當然還是學生寫的卡片!^_^ 本週教學流程: 破冰 自我介紹 自學:1.重新審視自己,書寫學習單。 思考:2.認識自己的喜好,找出特點能讓別人印象深刻。 表達:3.上台自我介紹,能肯定自己所擁有的個人風格,超越自己的期望。 心得:今年提供的認識自己學習單,可以幫助學生聚焦,也讓我看到不同的風景,就像在看明信片,充滿想像,學生喜歡的電影,喜歡的書本,喜歡聽得音樂,遙想當年五年級的我,真是太貧乏了! 正式進度 第二週自然第一單元【觀測太陽】,這個單元讓孩子回想四年級學過的光與影子及時間測量,透過手電筒模擬陽光,觀察竿影的長短及方位,反推太陽在天空位置的方位和高度角!觀察影子變化的規律性,而了解古時候測量時間的工具,日晷。 藉由竿影活動操作,了解光源與影子的相對關係。 嘗試1.自學2.思考3.表達的方式進行。 步驟一 (自學思考整理) 先讓學生閱讀課文第9頁(3分鐘) 步驟二   (表達) 闔上書本,學生說明實驗流程,老師確認是否掌握關鍵詞。 步驟三 小組領取器材,操作竿影實驗。 老師桌間巡視,發現問題:1.量角器擺放方式。2.手電筒照射高度角。  完成習作書寫,統整實驗結果。 閱讀課文第8頁(2分鐘)能說出時間與竿影方位長度間的關係。 學生易答錯的題目:Q1影子與地面的夾角是幾度?在課本p8中標示太陽高度角的測量位置。 閱讀課文第7頁(1分鐘)發現無論是闔上書本,或是看著課本。 學生易答錯的題目:Q2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嗎?認同與否的理由是什麼? 本週學生金句: 「當我發現別人的答案都和我不一樣時,開始懷疑自己。」 師曰:「我也常常充滿疑惑。」 不同的是學生勇敢表態後質疑辯證,被說服或是說服別人。 這種討論的氛圍是很不錯的,就怕學生越成熟...越沈默... 民國自由主義學者胡適: 「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 期許學生能清楚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