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第13週教學週誌(地震對地表的影響&岩石與礦物)




1. 完成投石器班內初選,各班冠亞軍將在下周三進行決賽。

2020六年級科學週攻城投石器出場序  
  
比賽時間:12/2()15:10-15:50 地點:5F活動中心

出場序

班級

隊名

隊員

1

601

方解石

子恒、子芯、秉軒

2

602

黃玉

冠穎、品睿、柏澄

3

603

玄武岩隊

恩加、韋丞、漢鈞

4

604

剛玉

立哲   、秉毅、元貞

5

605

方解石

凱傑、廷謙、凱量

6

606

科學麵不科學

娸佑、睿宏、家睿 

7

601

黃金

子言、耀楷、澧鈞

8

602

隕石

聿呈、子弘、御宸

9

603

大理岩

煥宸、鈞傑、晉楷

10

604

黃玉

先泓   、子瑩、冠諭

11

605

頁岩

羿汝、家瑜、辰璇

12

606

TAIWAN NUMBER 1

帛邑、天為、冠霖





 


2. 課堂 完成自然寶典P27-34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日本地震的過往與今後

【生活裡的科學】20160505 - 防震的應變科學


地震為何偏偏要是「地牛翻身」?翻身後的「地生毛」又可能是什麼呢?






教學流程:

自學3分鐘,比較自然課本P56高雄市田寮區月世界和花蓮縣太魯閣峽谷相似之處。





標題:必須用簡明白話,在短短一行十幾個字內表現內容精華、詮釋新聞意涵、吸引公眾閱聽、方便公眾吸收。
自我檢討:下次應該在講義上,增添評量標準,協助學生自我修正與調適。

Q:如何讓標題不失真?

A:不要省略重要前提
不要為了讓標題精簡,就誤把還沒確定的事件,變成確定語氣。比方說某
些要有前提才能成立的事,就不要隨便把前提省略。例如:「颱風如果持
續增強,將成為強度颱風」,就不要精簡成「超級颱風即將形成。」

注意:要創意不要聳動
為了吸引大眾目光,現今的媒體大多會在標題上故作文章,添加許多腥煽(羶)色的語氣或文字,讓標題看起來特別聳動,但報導內容卻與標題相差甚遠。這樣的作法不但會使得整則報導失真,觀眾也很容易對報導的內容抱持懷疑的態度,反而降低了報導的可信度。有創意但不聳動,才算高明的下標。

資料來源:

如何下標題-公民記者123第18集



自學可以分三種:1.自己查課本,完成自然寶典。

                             2.小組討論時,完成自然寶典。

                             3.老師統整時,完成自然寶典。







11/25(三)有兩件值得開心的事:

1.讓我頭疼的學生,今天默默的把自然習作補完,交給我。

2.學生的筆記讓我驚艷,不單單是完成任務,還能將重要訊息記錄下來。

小結:上課專注,善用時間學習,把不懂之處弄懂,真的事半功倍


輝誠老師:學思達老師最後要做的是,沒有課前預習、沒有課後作業、沒有考試。──為什麼學思達可以做到,那是因為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這些東西都在課堂上完成了。為什麼學思達可以在課堂上完成,那是因為老師用高度專業介入,幫助學生學習更精省時間、更有效率、達到更高認知目標、學得更好,因為這樣,多出來的時間或者同一時間(學習樣態一直切換改變),就可以同時將預習和作業都在課堂內一併完成,甚至連考試都吸納進來。

今天問合夥老師,書寫自然寶典是否遇到困難,他說沒有困難,只是學生抱怨要寫太多的字了,要花一節課的時間。我的回答:一節課我只完成自然寶典P28-29,因為判定河流凹岸凸岸是需要理解的重要概念,只要他真的學會,完全不需要做複習卷。
601、602、603、605第一節可以完成自然寶典P28-29,收過來批改,有許多需要修正的地方,文字書寫有困難的學生,呈現錯漏字情形嚴重。
         602、603、605 第二節完成班內投石器競賽。
                             605第1.2.5.6.8.10都拿到5分,第二回合冠亞軍同為12分。
                         自然寶典P30   自學完成;小組討論;老師統整。在605發現新聞標題摘要是困難的,需要多一些時間引導,因此,603將新聞標題摘要放在後面教。
                             603第三節課可以完成自然寶典P30-34
修正策略:從簡單開始,學生自學5-10分鐘完成P32,老師統整5分鐘完成P32-34;困難的P30先自學5分鐘,學生上台分享5分鐘,老師統整5分鐘完成P30-31;觀看影片5分鐘,收自然寶典。準時下課。

604第一節課可以完成自然寶典P28-29,下課立刻批改,發現完成度超高的。
      第二節課進行投石器競賽,第1組就拿到21分,有4組拿到12分,進入第二回合,只投一球均拿1分;第三回合均投兩球2組11分;第四回合拿到21分的進入決賽。是目前班內競賽最為激烈的一個班級。比賽結束,拿出自然習作,進行4顆岩石礦物的分類與實驗,透過檸檬酸及放大鏡辨別岩石與礦物,6組全對,收拾環境,準時下課。

604•602•605完成到自然寶典P39!


2020年11月21日 星期六

探究*學思達研習心得

 20201121探究學思達研習 育英國中 

早上場

一早的破冰讓我有驚艷感,菁穗老師準備了雷切實驗器材小物上頭有編號,還有自然而然學思達自我介紹黃卡。引導語:請寫下自己的學校及任教科目和實驗器材間的關聯。依照小物上的編號開始進行自我介紹。分組小活動,用到除法、等差數列、分類,最後以相同性質的實驗器材分配在同一組。我超幸運的,因為在電學組,剛好最近在玩電磁作用。

 接下來是彩凡老師的一錠搞定,精彩非凡購物台;猜數字進入探究、繼文老師的大象動起來文本理解,麵包坊科學方法。


中午:越南美食


下午場

瓶蓋 跳動 探究與實作


這堂課的初始設定是國中理化老師,因此,選擇「氣體膨脹」為主題,繪出「數據圖」做為學習表現;在早上自我介紹時發現國小老師及非自然科老師也不少,心想避免「知識的詛咒」一定要讓學生先有成功經驗,再開始探究,因此,除了看影片觀察瓶蓋跳動進行提問;立即進行瓶蓋跳動成功經驗實作任務;剩下的工作就是開始巡迴欣賞各組的探究表現。三組呈現三種不同的操縱變因,第一組選擇水位高度;第二組水的初始溫度;第三組瓶子容積。

流程:1.個人學習(找出變因)2.小組討論(決定操縱變因)3.實驗設計4.繪製表格5.數據分析6.上台發表。7.交叉提問回饋。8.老師總結。

認真的學生是課堂上最美麗的風景,大家能在有限的時間與器材中,循序漸進,反覆測試,找出成功條件。


菁穗收束引導今天的探究歷程,利用3個提問協助大家進行反思,1.最重要的學習、2.開始的行動、3.困惑。



小結

2018年6月4日興大附中學思達研習工作坊,因為輝誠老師的演講,讓我起心動念開始持續撰寫教學紀錄,當年的開始,不知不覺也累積了兩年多的文本;作為教學記錄與分享是不錯的平台。很高興今天的探究學思達研習可以感動公民老師開始準備記錄教學歷程。

對我來說學思達社群是一個讓人感動、心動而行動的社群;因為這裡的老師不怕你學習,sharestart的概念,就是請你盡量作,作了就分享,分享就會收到回饋,回饋就是再精進的動力。



自評:

1.錄製文本(一分鐘瓶蓋跳動影片)

2.設計講義(瓶蓋跳動學習單)

3.做好主持人(溫暖對話、順流程、掌控時間)

當年讓我感動的點,就這樣自然而然呈現了!

夥伴回饋:對於非本科的老師,教學段落可以再切精細,避免控制變因沒有抓好,實驗要再重作。

當下想法:在那個時間點,我覺得時間是足夠的,我選擇看(失誤)發生,因為我們總是在(失誤)中找答案,只有自己發現錯誤,改變才有可能發生,而老師的心臟要夠強大,不能讓學生失敗一次就選擇放棄,還需要協助學生創造出成功經驗。


2020年11月17日 星期二

第12週教學週誌(岩石與礦物及投石器練習賽)

 流程:1.看課本寫習作。

            2.發下岩石礦物,讓各組1號學生將岩石礦物擺放在習作圖上。

            3.老師到各組巡視觀察。

            4.各組2號學生領取檸檬酸水溶液。

            5.各組3號學生在岩石上滴檸檬酸水溶液,觀察是否冒泡。

            注意⚠️:第一次2顆石頭:石灰岩和花岡岩;有一組拿到兩顆都會冒泡的石灰岩,在進行第一次排在習作上時沒有檢核出來,滴檸檬酸水溶液效果十分明顯。

            注意⚠️:第二次2顆石頭:滑石和石英:在依外型顏色擺放在習作上時,6組有5組放錯;各組4號學生將石頭互相刻畫,發現有顆石頭很容易被劃出凹痕即為滑石,沒有凹痕的是石英。

5號同學再將4顆石頭擺放在習作上,老師檢核確認。6號同學收習作。

         心得:我以為辨識兩顆石頭很簡單,透過探究實作發現,對第一次辨識石頭的學生來說是不容易的。因此,岩石礦物辨識教學不要貪多,每次兩顆石頭就可以學習到不同的辨識技巧。









投石器練習賽

流程:1.各組將投石器寫上小隊編號放在前方講桌上,不可以中途取回改裝。

             2.請同學在白板計分。

             3.每隊可以投球3次。積分可以累計。

心得:練習賽的目的在於向同儕學習,精益求精,觀察各組成功策略與失敗原因。老師可以看到孩子的學習態度與合作關係。









2020年11月14日 星期六

高階、教練探究教學研習-宜蘭場 心得

 20201114高階、教練探究教學研習-宜蘭場 心得

探究課程設計與素養導向評量-林菀如博士、陳佩琪老師

萬事起「頭」難,以終為始的教學設計。早上場真是精彩到不行,有種賺到的超幸運之感,就像拿到武功秘笈打通任督二脈之暢快。原來小學端不斷追求能力,少了點知識獲得;國中端十分重視知識性,能力略顯薄弱。在初階的我是追尋前任經驗設計教案,就是找個有趣的活動,帶入探究實驗,預測、觀察、解釋。到了進階開始刪掉不必要的活動,只抓住一、兩個核心能力;越簡單操作越容易複製推廣。進入到高階,方知評量先行的好處,透過菀如老師的介紹,教學設計就像考駕照一般,考什麼教什麼,目標清楚,標準明確。探究著重於思考技能訓練,教案設計越詳細越精確越好。

課綱是教學的地板,會考的天花板。探究的起點可以是比較,做到有目的的觀察,可以讓每個人先寫學習單,再進行小組討論。避免停止思考。要把學生從不會教到會,可以使用示範實驗。

佩琪老師用「反應速率」帶了一堂探究實驗課,讓我們感受到探究也可以很安靜,安靜才能思考,提升思考智能。目標放在透過數據整理成圖表。流程,1.老師示範,學生比較數據圖差異;2.個人學習單看數據繪圖;3.小組討論修正繪出新的圖表。4.小組分享5.老師總結。


下午場

20201114宜蘭場二階國小場

「不導電麵團」教學演示

進旺老師從「為什麼要教探究能力」帶入我們該教給學生什麼?開啟國小組的探究能力教學體驗。

我先說明「不導電麵團教案設計」的進化與演變,上完6個班級的導電麵團教案,再傳給香霈老師授課的教案修正;接著讓學員體驗不導電麵團探究實驗,這場研習僅有6位國小自然老師,3人一小組,給予的任務是做出「不導電的麵團」;目標很單純的只是想讓學員體驗1.發現問題2.預測3.設計實驗4.操作實驗獲得結果,5.解釋自己的實驗結果。因為是高材生的緣故,並沒有使用很多引導語,學生都能夠自己發現問題,進行修正;透過小組發表可以彼此核對,我最欣賞第一組可以發現第二組很重視控制變因的掌握,實驗流程詳細還有插圖;第二組能給予第一組控制變因上的具體建議。這是探究的魅力,學習的對象不在是單向的老師,而是同儕互動的學習。


這場研習的老師好認真好投入,他們揉麵團的認真程度是真的想做出「不導電麵團」,因此,會不斷嘗試檢核,例如先確認檢視導電筆通電會亮,再測試純水不會亮,那問題應該就是出現在麵粉或是沒帶手套的手,多做幾次,確認手洗乾淨隔著保鮮膜揉麵團還會導電,問題就該是出現在麵粉加水上,當麵粉不導電;水也不導電;兩者加起來會導電,就繼續想想,為什麼發出微弱的光芒。查資料麵粉成分(麵粉的主要成分有澱粉、蛋白質、脂肪、水、礦物質以及少量的維生素和酶類。)但是,他們還是很懷疑為何影片中的麵團可以做出不導電的現象。我並沒有說破,我相信多做幾次,或是多看幾次影片,就可以發現其中的奧秘!要忍住不破梗是需要不斷的練習的。這場探究教學演示,重點不在於標準答案,而是提醒學員發現問題,修正實驗設計,並能提出合理解釋。透過尋找答案的歷程,學員不斷核對控制變因及操縱變因的實驗設計,我只是在旁邊提醒實驗多做幾次,才有依據下結論。

當我看到學員的麵團始終發出微弱的光芒,趕緊給予新任務「如何做出使LED發亮導電麵糰?」準備結尾。他們很快完成新任務獲得成功經驗、再比較光線亮度差異。

最後5分鐘說課時間,進旺老師請大家找出這場教學演示需要改進的地方。

「跟著阿基米德的水車轉呀轉」教學演示

玉琳老師透過影片引起動機,便利貼收集變因,學習單引導探究流程,第一組以「水管口切面」作為操縱變因;第二組以「旋轉速度」作為操縱變因。實驗後發表結果是否合乎預期。學員認真的不斷嘗試,希望結果可以符合預測。最後,進旺老師也詢問大家是否需要改進。

最大的收穫是確認寫出一份精確詳實的教學說明書很重要,本身最大的弱點,在於抓住架構,就開始授課,很難呈現模板,方便複製。而我觀察到佩琪老師是以寫劇本的模式,準備教學演示。透過任務單,追蹤小組進度。簡言之,一份好的探究教案要寫的越清楚,越好,盡量達到鉅細彌遺,才算完整。

精選文章

114自然4上第9週教學週誌-地表的靜與動&水生生物與環境

 G4    G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