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8日 星期六

第五週教學週誌【太陽與生活】


5週自然第一單元活動3【太陽與生活】
o 了解太陽對地球生物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o 知道古代利用太陽計時與現代運用太陽能的例子。

叮嚀一:太陽方位角和影子方位角一定相差180度。


【2009呼叫妙博士生態環保益智本】太陽公公來電囉_1(陽燧和夫燧)



古時有個杞國人,白日看風雲,夜晚觀星象,長年不輟。一個冬夜,杞人去地窖拿菜,爬出菜窖的瞬間,看見天上的星星被菜窖口分成一個個固定的圓圈。於是他在高地上挖井,根據不同的井深(就像調節望遠鏡直筒長度一樣), 把天空劃分成大小不同的區域,因為聚焦,看到的星象更清楚。他長期坐在井裡觀測天象,掌握了星象在一年四季中的變化規律。 他的故事被後人廣為流傳,後人嘲笑杞人坐井觀天、目光短淺,卻忘記了他坐井是為了觀測天象


距今四千七百年前的陶寺古觀象祭祀台遺址,有13根柱子、12道觀測縫。 從第二個觀測縫可以看到日出為冬至日;從第七個觀測縫看到日出為春、秋分;從第十二個觀測縫可看到日出為夏至日……12道觀測縫,能掌握24節氣的變化規律。
責任編輯:李婧鋮


對於學生的洗腦曲而發想的太陽拳歌詞

12追太陽 射出去 追太陽
追太陽    直直去直直去
赤道轉一圈 回來了 回來了
夏至北回 冬至南回 再來一次

沒有記憶,就沒有問題。如果我們不能記住四季有什麼不同,就不會去探究為什麼會有四季,如果我們不能記住太陽總是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就不會去探究為什麼太陽會東升西落

沒有記憶,就沒法解決問題。當問題產生之後,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要解決問題,就運用以前掌握的知識。如果沒有地球繞太陽公轉等相關的知識,就不可能瞭解四季更替的原因,如果沒有地球自轉的知識,就弄不懂太陽東升西落的道理。如果我們頭腦中未能保留這些知識,就無法解決問題。 
 原本在教學生 利用身體記憶法 位於北回歸線上看到的太陽
口訣                                                   姿勢
 春分   日出。 正東起                    右手握拳頭 打平伸出去
         中午。高度角67 偏南。  右手握拳頭舉直過頭頂向後傾斜
            日落。 正西落。                  左手握拳頭 打平伸出去
如此反覆記憶四季的變化
發現問題:1、左右手不分2、無法理解面向北邊,右手是東3、學生很會發大財,很洗腦。
解決問題:其實太陽升起的方位,和太陽照射緯度及所在位置最有關係。能記住四季太陽直射位置,就很好思考升起方位。畢竟目前的天文知識,都是靠過去長期累積觀測經驗的結果。

2019年9月20日 星期五

第四週教學週誌(數位操作PK模型實作)

第四週教學週誌

第一單元活動三【太陽與生活】
能從紀錄表學習分析並解釋太陽四季升落的位置變化。
介紹太陽測量師APPchartistic APP
需準備透明量角器和直尺。

本單元會運用到數學測量角度及社會經緯度的概念,用心訂正及複習,一定會有收穫的。


最近ipad車超強手的,所以,關於太陽測量師及chartistic app的使用教學,採取借到的班級先上,借不到的改上模型實作。

501借到兩節課,所以給了複雜版學習單,採3人一組合作學習,並完成一分鐘畫出折線圖,順利上傳501作品。學生的創意,有種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之感。

502借到兩節課,但是遇到921全國防災演練,加上上週中秋佳節少了兩節課,所以,給簡單版學習單,一樣採用3人一組合作學習,並完成一分鐘畫出折線圖,順利上傳作品,再加上防災演練結束,就地在籃球場,9:30實測太陽高度角50度。
 

503借到一節課,採用簡單版,只測到四季太陽高度角就準備放學了。另外,兩節課用直徑5cm保麗龍球繪製三條線,插上小竹籤,模擬地球上的竿子,透過手電筒照射,模擬自轉及公轉,上台分享。




週三下午參加自然科跨校共備研習,地科老師建議球體再大一點。

沒有借到ipad車的504,完成自然寶典自學與討論,再加上數位動畫四季軌跡運轉解說。


505完成自然寶典自學與討論,再加上模型解說搭配四季卡排放,動作很快的組別,超乎我的預期。

506利用直徑10cm保麗龍球繪製三條線,搭配4片量角器底座固定在方位盤上,完成地球儀模型,發現部分組別固定量角器的方法比我提供的參考模型還棒。

心得:今年採取部份學思達模式編寫的講義,(為什麼是部分呢?因為編講義很燒腦)。

但是做了講義,就發現很好用,例如:部分學生已經自學寫到後面章節了。當然也有需要協助的學生,在分組上,尚未採用經理、教練、球員方式分組。等期中評量結束,再來嘗試看看。









為什麼台灣會有四季變化?



地球公轉與四季變化 | 國中地科











台中懸日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9-09-05/295134

如何用太陽方位角推測拍攝日期?
https://solomo.xinmedia.com/photo/100536-Stonehenge

2019年9月12日 星期四

第三週教學週誌(太陽位置變化)

第三週教學週誌
第三週自然第一單元活動2【太陽位置的變化】,這個單元教導學生學習規畫和製作太陽觀測器,小組合作,準確觀察描述太陽在天空的位置。學習使用藍筆訂正自然練習簿,找出犯錯題目在課本第幾頁,標示頁碼及重點,避免再犯相同錯誤。

觀測太陽的位置變化時,要注意哪些事項?
建議選定一個好天氣的日子,參考下列方法觀測太陽:  
1.挑選固定地點,指北針確認方位。最好是四周圍沒有遮蔽的地方(籃球場)
2.每隔一段時間記錄一次。建議每隔兩小時觀測一次,且中午12時不可缺少。
  • 觀察竿影方位可以反推太陽的方位和高度角,以表示太陽位置。
太陽觀測紀錄最怕觀測當時遇到烏雲遮日,遙想10年前,在台北天文館的帶領下,抵達杭州浙江大學觀測日全食,我們可以計算日全食出現的時間,最佳觀測位置,卻無法預測天氣,記得前一天晚上,所有地科老師,守住電腦天氣雲圖,討論評估要不要移駕換位置,因為厚厚的雲層,心情實在太不美麗了,結果,選擇移駕的友團,隔日遇到雲雨區,維持原地聽天由命的我們,在不甚樂觀的情況下,還是等到撥雲見日的精彩時刻,令人興奮不已。
20090722浙江大學日全食
今年20190703日全食

明年20200621(日)台灣嘉義也可以看到日環食,真是令人期待。嘉義日環食


本週心得:今年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挑早上,中午,下午各一個時段到戶外觀測太陽。發現點散瞳劑的學生,還真是不少啊!9/12(四)506先使用太陽測量師app,讀取三個時段的數據,再帶學生到籃球場觀測紀錄,大約10分鐘完成。先有數據再測量的好處是可以即時發現操作方式是否有疑問。缺點:都知道答案,為什麼還要去測量。如果學生沒有實際測量經驗,如何體會太陽光和熱,操作時遇到的困難,還有烏雲對觀測的影響。巧遇地震演練,如此大好時機,真想請所有五年級學生開始觀測太陽。^_^

        504早上11:00測太陽高度角67度,中午十二時再測就遇到雲層太厚。505觀測同樣遇到烏雲,還好有太陽測量師app,補數據真是太方便了!

2019年9月7日 星期六

108上第一二週教學週誌「竿影」

本學期很特別,第一週只有開學日一天,最後一週也只有一天。所以第一週及最後一週實際上是零進度的。

開學第二天(星期一)收到一個很特別的禮物,「捷克布拉格天文鐘」小書。

剛好可以和五年級學生分享!深深覺得這個學生實在是太有心的令人感動。能夠看到天文鐘,想到自然老師,還做成小書,很難讓人不炫耀啊!最喜歡的當然還是學生寫的卡片!^_^

本週教學流程:
破冰
自我介紹
自學:1.重新審視自己,書寫學習單。
思考:2.認識自己的喜好,找出特點能讓別人印象深刻。
表達:3.上台自我介紹,能肯定自己所擁有的個人風格,超越自己的期望。
心得:今年提供的認識自己學習單,可以幫助學生聚焦,也讓我看到不同的風景,就像在看明信片,充滿想像,學生喜歡的電影,喜歡的書本,喜歡聽得音樂,遙想當年五年級的我,真是太貧乏了!

正式進度
第二週自然第一單元【觀測太陽】,這個單元讓孩子回想四年級學過的光與影子及時間測量,透過手電筒模擬陽光,觀察竿影的長短及方位,反推太陽在天空位置的方位和高度角!觀察影子變化的規律性,而了解古時候測量時間的工具,日晷。


  • 藉由竿影活動操作,了解光源與影子的相對關係。
  • 嘗試1.自學2.思考3.表達的方式進行。
  • 步驟一 (自學思考整理) 先讓學生閱讀課文第9頁(3分鐘)
  • 步驟二   (表達) 闔上書本,學生說明實驗流程,老師確認是否掌握關鍵詞。
  • 步驟三 小組領取器材,操作竿影實驗。
  • 老師桌間巡視,發現問題:1.量角器擺放方式。2.手電筒照射高度角。
  •  完成習作書寫,統整實驗結果。
閱讀課文第8頁(2分鐘)能說出時間與竿影方位長度間的關係。
學生易答錯的題目:Q1影子與地面的夾角是幾度?在課本p8中標示太陽高度角的測量位置。
閱讀課文第7頁(1分鐘)發現無論是闔上書本,或是看著課本。
學生易答錯的題目:Q2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嗎?認同與否的理由是什麼?

本週學生金句:「當我發現別人的答案都和我不一樣時,開始懷疑自己。」

師曰:「我也常常充滿疑惑。」不同的是學生勇敢表態後質疑辯證,被說服或是說服別人。
這種討論的氛圍是很不錯的,就怕學生越成熟...越沈默...
民國自由主義學者胡適:「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

期許學生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展開了一些說服或被說服的行動。




生活小知識
甚麼是時差?
  我們有時差,因為地球是個不斷自轉的球兒,有時這邊面向太陽,有時又換了另一邊;而且它轉起來的角度有點刁鑽,不是垂直的轉,卻稍稍傾側了,所以位於不同經度的地區,日出和日落的時間都有差別。

1884年一個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國際會議上,25個國家的代表終於決定合力解決這個困擾全球人類的問題,他們同意制定全球24個時區的標準體系──從此,我們都用「時區」概念來理解時間偏差。

 如今,整個地球被劃分為24個時區,為什麼不是25也不是26?原來,科學家提出由子午線為中心,在圓滾滾的地球上每隔15度劃一條線,劃完一圈360度便剛好分出24份。每隔一個時區,區時就相差一小時,而子午線東面的時區,比西面來得早。

原文:《為什麼時差總差整點?》


精選文章

2025第2週教學週誌~月全食(地表環境、天氣變化)

2025第2週教學週誌~月全食(地表環境、天氣變化) G4     G6 補充資料: 1. 今年絕對必看天象!2025/9/8月全食現場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