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週教學週誌(碳氣包)
第九週教學週誌(碳氣包)
碳氣包命名緣由:產生的氣體為二氧化碳簡稱碳氣包,如果無法順利爆破,就變成嘆氣包,受到夾鏈袋品質,及化學反應速率影響。
碳氣包實驗
原理:醋+小蘇打粉產生二氧化碳
在夾鏈袋密閉空間中反應會產生二氧化碳,如果快速產生二氧化碳,超過夾鏈袋耐受度,即會爆開。
操作方式:食用醋及小蘇打粉先分開處理。放入夾鏈袋中封閉。搖晃使醋與小蘇打粉反應後放入透明水箱,蓋上蓋子,觀察二氧化碳氣爆與否。
心得:探究實驗迷人之處,在於失敗找問題,成功寫方法。
實驗室安全第一。越穩定的班級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可以操作的實驗次數及組數越多。本週502一節課,每組學生可以操作兩次,第一次1.2組成功,第二次3.4組成功。
為了讓學生進實驗室能有好的學習品質,特地請好人來協助觀2個班級的實驗課,清楚明白指出問題,1.沒帶課本的;2.無法兩腳放在地面上的;3.無法說出實驗流程的;4.鞋子無法排好的;5.罰站靠桌子的;6.星座盤當飛盤的。唯有正視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如果以上問題無法解決,再認真的教學規劃都只會化為(嘆氣),二氧化碳看不見。
研習時和理化老師討論到實驗室安全,有個說法讓我印象深刻,只要有一個不安定份子存在,簡單安全的實驗都可能成為意外,更別說危險的實驗,例如:小塊金屬鈉丟入水中,肯定是老師示範實驗。為了讓學生能安全實驗,只好請不安定份子到學務處,例如滴管拿到就開始亂噴的學生。沒辦法聽指令的,國中生比高中生危險。
補充資料:為什麼金屬火災不能用水滅。
鈉是一種銀白色的金屬,室溫下較軟。與水接觸時便生成氫氧化鈉和氫氣。而鉀遇到水時的反應更加劇烈。這些反應會釋放出大量的熱,因此,之前人們總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燃燒和爆炸都源自氫氣被點燃的過程。
瓊沃思指出,要發生劇烈程度足以產生爆炸的化學反應,前提條件是反應物之間要迅速、高效地混合。然而,在鹼金屬與水反應時,迅速生成的氣體應該會形成一層「氣體膜」,包覆在鹼金屬表面,將鹼金屬與水隔絕開。這種情況下,沒有了水的接觸就斷絕了氫氣的「來源」,反應應該趨於逐漸減緩,但我們看到的現象卻並非如此。
留言
張貼留言